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赣府厅发〔2007〕78号
税谱®提示:根据《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赣府厅发〔2010〕91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为抢救、保护我省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和《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7〕4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江西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我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省在古籍保护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管理不善,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有的民族古籍因保管条件简陋、保护和整理人员相对缺乏,有些古籍流失,有些面临失传的危险等。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方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江西古籍保护计划”和“十一五”江西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对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江西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行古籍分级保护,建立《江西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省级古籍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省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三、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地开展我省古籍保护工作
(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07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在文化行政部门领导下,江西省图书馆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各市、县(区)图书馆负责本地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汇总后逐级上报。教育、民族、宗教、文物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系统古籍普查实施方案,也可委托当地图书馆统一开展普查登记工作。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图书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和海外图书馆、博物馆的合作。有关单位和机构要对海外收藏的江西古籍进行登记、建档工作。江西省图书馆负责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江西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全省统一的江西古籍目录。
(二)建立《江西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江西珍贵古籍名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对列入《江西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此进行监督检查。
各设区市也可建立市级珍贵古籍名录,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省级古籍保护单位。建立健全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善本多、具备一定保护条件的单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古籍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保护的重点。对省级古籍保护单位,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各设区市也可命名市级古籍保护单位。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江西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要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图书馆设立省级文献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五)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整理是保护的重要措施,只有整理出版,才能更好地发挥古籍的作用,更好地保护古籍。要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积极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珍贵古籍。要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要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社科院、省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江西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现有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各设区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古籍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古籍修复、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加强高校文献学硕士点建设,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和古籍研究人才。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古籍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古籍市场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古籍销售、拍卖行为的审核备案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按照文物管理的有关法规,严格古籍出入境审核、监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
(五)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附件: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附件
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和《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7〕43号)精神,加强对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建立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能
在省政府领导下,研究拟订全省古籍保护的重大政策措施,向省政府提出建议;协调解决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古籍保护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会议成员
召集人:李玉英 省文化厅厅长
成员:王大同 省发改委副巡视员
彭世东 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晓鸿 省科技厅副厅长
罗峻雄 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毛祖逊 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晓庆 省文化厅副厅长
曾绍阳 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郭杰忠 省社科院党组成员、马列主义研究部主任
孙家骅 省文物局局长
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为便于开展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确定一名联络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三、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每年召开1至2次例会。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指示或工作需要,可以临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同时抄报省人民政府。
四、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关问题,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全省古籍保护工作。
200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