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谱®提示:根据《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金经信产业〔2020〕133号
)规定,决定保留
税谱®提示:根据《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金华市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 ( 金经信投资〔2021〕60号)规定, 全文废止
税谱®提示:根据《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金经信产业〔2022〕171号)规定,.全文废止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情况。
附件3:
金华市企业技术中心
申报(评价)表
企业名称:(盖章)
填表日期: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
二○一二年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 |
||
主营业务 |
||
通信地址 |
邮政编码 |
|
企业注册地 |
法人代表 |
所属行业 |
技术中心 负责人 |
电 话 |
手 机 |
技术中心 联系人 |
电 话 |
手 机 |
电子信箱 |
传真 |
|
企业网址 |
报告年度 |
二、 企业及技术中心运行情况
序号 |
数据名称 |
单位 |
数据 |
1 |
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
万元 |
|
2 |
企业利润总额 |
万元 |
|
3 |
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
万元 |
|
4 |
(T-1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
万元 |
|
5 |
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 |
万元 |
|
6 |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
万元 |
|
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 |
万元 |
||
7 |
(T-1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
万元 |
|
8 |
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 |
项 |
|
其中:中长期研发项目数 |
项 |
||
其中:对外合作项目数 |
项 |
||
9 |
当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
项 |
|
* |
其中:国内领先水平以上项目数 |
项 |
|
10 |
新产品销售收入 |
万元 |
|
11 |
新产品销售利润 |
万元 |
|
*12 |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
万元 |
|
13 |
近三年信息化投入 |
万元 |
|
14 |
企业职工总数 |
人 |
|
15 |
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
万元 |
|
16 |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 |
人 |
|
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试验人员数 |
人 |
||
*17 |
技术中心职工人数 |
人 |
|
18 |
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 |
万元 |
|
*19 |
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
万元 |
|
*20 |
技术中心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数 |
人 |
|
*22 |
技术中心大学本科以上或和中级职称以上人数 |
人 |
|
23 |
技术中心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流人次 |
人次 |
|
*24 |
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 |
人月 |
|
25 |
企业设立的国内或境外开发设计机构数 |
个 |
|
*26 |
企业主营业务国内外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
个 |
|
*27 |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
项 |
|
*28 |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实用新型专利数 |
项 |
|
*29 |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
项 |
|
其中: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
项 |
||
其中:被受理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 |
项 |
||
*30 |
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
项 |
|
其中:主持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
项 |
||
*31 |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 |
个 |
|
*32 |
企业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中心)数 |
个 |
|
*33 |
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项 |
|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项 |
||
其中:省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项 |
注:*号项目需提供相应的说明或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申请人(单位)承诺
本企业法人郑重承诺:本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及所涉及的有关文件、证件、附件是真实、有效、合法的,复印件与原件是一致的,并对因申请材料虚假所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企业法人(签字): 日期: |
四、审查意见:
县(市、区) 经信(商)主管 部门审查意见 |
五、指标解释
1.报告年度:指评价表中指标统计年度,时间范围从填写评价表的上一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所有指标的填报时间范围,如无特殊指明,均为报告年度。(T-1)年指报告年度的前一年。
2.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总部和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企业(按实际控投权)等应该列入会计合并报表范围的所有企业的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经按合并报表原则处理后的合并营业收入。包括工业性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房地产与旅游酒店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营业收入。
3.企业利润总额: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号表示)。包括企业的营业利润补贴收入,各种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4.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指企业销售产成品、试制半成品的收入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收入总额。
5.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指企业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余额。
6.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指企业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指企业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购买自制设备支出、其他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7.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指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
8.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指企业立项并开展研发(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当年)仍继续进行研发(制)的科技项目,包括当年完成、年内仍在进行、年内研发工作已告失败的项目,不包括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的项目。从开发项目的性质看,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新服务开发项目数与基础研究项目数之和。
9.中长期研发项目数:指研究开发周期不少于三年的技术开发项目数。
10.对外合作项目数: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大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项目数。
11.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指企业完成(结题)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之和。
12.国内领先水平以上项目数: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项目数。
13.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报告期本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产品销售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一致。新产品即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大改进型新产品二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其用途或者技术设计和材料三者都有显著变化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到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的知识的应用。
重大改进型新产品: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或者重大改进的产品。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的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作为新产品统计。
14.新产品销售利润:指企业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利润。
15.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指年末整个企业用于科研、技术开发的仪器、科研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的原值(帐面原值)。
16.最近三年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指企业在报告年度、报告年度前一年、报告年度前二年用于企业内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与系统设备等信息化建设的购置和维护费用。
17.企业职工总数:指企业在册职工人数。
18.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企业在册全部职工一年的货币收入的总额。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货币收入的总和。
19.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指企业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10%(不含)以下的人员不统计。
(1)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企业所属的技术中心及中试车间(基地)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的人员。
(2)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处、部、科等)的工作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
20.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参加上述三类项目活动的人员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21.技术中心职工人数:在技术中心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包括技术中心科研开发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和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员等。
22.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指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国内外接受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的费用总支出。
23.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在册全体工作人员的年货币总收入,包括工资、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24.技术中心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数或高级职称的专家数之和。在站的博士后可以作为博士进行统计。
25.技术中心大学本科以上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尚未获得中、高级职称但具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数。
26.技术中心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流人次:指当年技术中心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创新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议的人次。
27.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指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技开发能力的国内外专家累计人月。
28.企业设立的国内外开发设计机构数:指企业在我市以外的国内或国外设立以科研开发、设计为目的的开发机构数量。
29.企业主营业务国内外行业分析研究报告:指企业对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国内外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30.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拥有专利权属、经国内外专利机构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全部发明专利件数。
31.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指企业报告年度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件数。
32.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指企业报告年度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件数。
33.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指企业在报告年度、报告年度前一年、报告年度前二年主持或参与制定,目前仍有效执行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数量。
34.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指企业拥有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定的中国名牌产品数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数(含国际驰名商标数)之和。
35.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中心)数:指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认定认证的、仍在有效期内的实验室(中心)的数量。
36.获国家、省、市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指企业获得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
附件4:
金华市企业技术中心评审指标体系
一、金华市企业技术中心评审指标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权重(分) |
基本 要求 |
机制 与 体制 (30) |
技术 创新 体制 (4) |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效果 |
2 |
较好 |
技术中心组织机构与经费预算制度的设立与执行情况 |
2 |
合理 |
||
科技 投入 机制 (13) |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
10 |
≥2% |
|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年(次)增长 |
3 |
﹥0 |
||
人才 激励 机制 (5) |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
2 |
≥1.2 |
|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比重 |
2 |
≥1.5% |
||
中心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流人次占中心人员的比重 |
1 |
≥5% |
||
对外 合作 机制 (8) |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
3 |
≥5% |
|
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
3 |
≥6人月 |
||
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的开发设计机构数 |
2 |
≥1 |
||
技术 与 人才 (30) |
创新 队伍 建设 (8) |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 |
4 |
≥30 |
中心拥有高级职称专家或博士人数 |
2 |
≥2 |
||
技术中心大学本科以上或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中心人数比重 |
2 |
≥50% |
||
创新 条件 建设 (12) |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万元) |
5 |
≥500 |
|
最近三年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万元) |
4 |
≥100 |
||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中心)数 |
3 |
≥1 |
||
技术 储备 积累 (10) |
中长期研发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
4 |
≥5% |
|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
2 |
≥1 |
||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实用新型专利数 |
2 |
≥2 |
||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
2 |
≥1 |
||
产出 与 效益 (40) |
技术 创新 产出 (20) |
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
6 |
≥5 |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
4 |
≥2 |
||
其中:当年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
4 |
≥1 |
||
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
3 |
≥1 |
||
企业主营业务国内外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
3 |
≥1 |
||
创新 效益 (20)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
10 |
≥10% |
|
新产品利润占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的比重 |
10 |
≥10% |
||
加分 与扣分 |
加分 |
获国家、省、市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5 |
|
扣分 |
企业经营亏损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