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序号 |
违法行为 |
执法依据 |
适用条件 |
裁量标准 |
税务登记类 |
1 |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 |
在限改期限内办理的 |
对单位处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下罚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 |
拒不办理税务登记的 |
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
|||
2 |
纳税人通过提供虚假的证明资料等手段,骗取税务登记证的 |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 |
|
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涉嫌其他违法行为的,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
|
3 |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 |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 |
|
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
|
4 |
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条 |
|
责令限期改正,可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 |
纳税人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第三款 |
|
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帐簿和凭证管理 |
6 |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 |
在限改期限内办理的 |
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
限改期限届满不办理的 |
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等情节严重的 |
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7 |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 |
在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
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
|
限改期限届满不改正的 |
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提供虚假备查资料等情节严重的 |
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8 |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 |
在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
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
|
限改期限届满不改正的 |
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9 |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 |
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且在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
对单位处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下罚款。 |
|
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且在限改期限未改正的 |
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故意损毁或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
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10 |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帐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帐凭证及有关资料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一条 |
在限改期限内办理的 |
处1000元以下罚款。 |
|
限改期限届满不改正的 |
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
||||
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等等情节严重的 |
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
||||
11 |
金融机构未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或者未按规定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 |
首次发现并在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
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
|
在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
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
限改期限届满未改正的 |
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
||||
12 |
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三条 |
未造成税款流失的 |
没收违法所得,处未缴、少缴税款50%以下罚款。 |
|
造成税款流失的 |
没收违法所得,处未缴、少缴税款50%以上1倍以下罚款。 |
||||
纳税申报 |
13 |
纳税人未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二条 |
在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
对单位以200元为处罚基数,每逾期1天加收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2000元;对个人处500元以下罚款。 |
催报2次以上拒不改正或有其他情节严重行为的 |
以2000元为处罚基数每逾期1天加收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税款征收 |
14 |
偷税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 |
首次发生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1倍以下罚款。 |
5年内因同一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查处2次以上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
||||
情节特别严重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
||||
15 |
扣缴义务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 |
首次发生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1倍以下罚款。 |
|
5年内因同一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查处2次以上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
||||
情节特别严重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
||||
16 |
编造虚假计税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 |
编造虚假计税依据金额在20万元以下的 |
处5000元以下罚款。 |
|
编造虚假计税依据金额在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 |
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
||||
编造虚假计税依据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 |
处2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
||||
17 |
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 |
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0%罚款。 |
|
限改期限届满未改正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1倍以下罚款。 |
||||
情节特别严重的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
||||
18 |
纳税人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五条 |
|
并处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
19 |
抗税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七条 |
|
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拒缴税款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
20 |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逾期未缴责令限期缴纳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条 |
|
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
21 |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条 |
扣缴义务人能主动配合主管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或在责令追缴期限内及时、足额入库的 |
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1倍以下罚款。 |
|
扣缴义务人未能在追缴期限内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导致税款未能及时、足额入库的 |
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
||||
22 |
未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征收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八条 |
|
责令退还收取的财物,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 |
|
23 |
纳税人拒绝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四条 |
|
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 |
|
纳税担保 |
24 |
纳税人、纳税担保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提供担保的 |
《纳税担保试行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 |
|
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经营行为的,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25 |
非法为纳税人、纳税担保人实施虚假纳税担保提供方便的 |
《纳税担保试行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 |
|
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
|
26 |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提供担保,造成应缴税款损失的 |
《纳税担保试行办法》第三十二条 |
|
处未缴、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
发票及票证管理 |
27 |
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完税凭证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 |
|
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28 |
应当开具而未开具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每次罚款500元。 |
|
29 |
未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栏目开具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每份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0 |
未按照规定全部联次一次性开具发票,且联次金额有不一致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以5000元为处罚基数,每份加收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1 |
未加盖发票专用章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三日内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每份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2 |
使用税控装置开具发票,未按期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开具发票的数据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每次罚款1000元。 |
|
33 |
使用非税控电子器具开具发票,未将非税控电子器具使用的软件程序说明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报送开具发票的数据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三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每次罚款2000元。 |
|
34 |
拆本使用发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四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每份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5 |
扩大发票使用范围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五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以500元为处罚基数,每份加收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6 |
以其他凭证代替发票使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六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每份罚款50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7 |
跨规定区域开具发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七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每份罚款50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8 |
未按照规定缴销发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八款 |
|
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以100元为处罚基数,每份加收罚款1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0元。 |
|
39 |
未按照规定存放和保管发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九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三日内改正,并处每次罚款2000元。 |
|
40 |
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以及携带、邮寄或者运输空白发票出入境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每次罚款2000元;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
|
41 |
丢失发票或者擅自损毁发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 |
丢失、损毁手工发票的(包括存根联、发票联、记账联) |
以100元为处罚基数,每份加收罚款1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 |
|
丢失、损毁机打发票的(包括存根联、发票联、记账联) |
以500元为处罚基数,每份加收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 |
||||
丢失、损毁空白定额发票或丢失、损毁定额发票存根联,票面为5元及以下(含5元)的 |
处每本罚款2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对按本装订的发票,发生部分丢失的,视作一本进行处罚。 |
||||
丢失、损毁空白定额发票或丢失、损毁定额发票存根联,票面为10元的 |
处每本罚款5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对按本装订的发票,发生部分丢失的,视作一本进行处罚。 |
||||
丢失、损毁空白定额发票或丢失、损毁定额发票存根联,票面为20元的 |
处每本罚款10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对按本装订的发票,发生部分丢失的,视作一本进行处罚。 |
||||
丢失、损毁空白定额发票,票面为50元的 |
处每本500元罚款,累计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对按本装订的发票,发生部分丢失的,视作一本进行处罚。 |
||||
丢失、损毁定额发票存根联,票面为50元的 |
处每本罚款200元,累计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对按本装订的发票,发生部分丢失的,视作一本进行处罚。 |
||||
丢失、损毁空白定额发票,票面为100元的 |
处每本1000元罚款,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对按本装订的发票,发生部分丢失的,视作一本进行处罚。 |
||||
丢失、损毁定额发票存根联,票面为100元的 |
处每本罚款500元,最高金额每次不超过30000元;对按本装订的发票,发生部分丢失的,视作一本进行处罚。 |
||||
42 |
虚开发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 |
虚开金额累计在500元(含)以下的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1000元罚款。 |
|
虚开金额累计500-2000元(含)的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5000元罚款。 |
||||
虚开金额累计2000-10000元(含)的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1-5万元的罚款。 |
||||
虚开金额累计超过1万元的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
||||
43 |
非法代开发票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
代开金额累计10000元(含)以下的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1-5万元罚款。 |
|
代开金额累计超过10000元的 |
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七日内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
||||
44 |
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发票,非法制造发票防伪专用品,伪造发票监制章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 |
|
由地方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作案工具和非法物品,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印制发票的企业,并处吊销发票准印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45 |
转借、转让、介绍他人转让发票、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的;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私自印制、伪造、变造、非法取得或者废止的发票而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 |
|
由地方税务机关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
|
46 |
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 |
|
没收非法所得,并处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的税款1倍以下的罚款。 |
|
47 |
扣缴义务人损失票证的 |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
|
处1000元以下罚款。 |
|
税务检查 |
48 |
有关单位拒绝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有关情况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五条漏税 |
|
责令改正,可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49 |
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帐户,或者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三条 |
|
处100000元以上5000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0 |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 |
|
责令改正,可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1 |
纳税人提供虚假资料,不如实反映问题,或者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第一款 |
|
责令改正,可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2 |
拒绝或者阻止税务机关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第二款 |
|
责令改正,可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3 |
在检查期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资料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第三款 |
|
责令改正,可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4 |
有不依法接受税务检查的其他情形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第四款 |
|
责令改正,可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社保费征收 |
55 |
缴费单位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费缴费登记和缴费登记注销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 |
|
责令限期改正,可对缴费单位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缴费单位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缴费单位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56 |
缴费单位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费缴费申报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二项 |
|
责令限期改正,可对缴费单位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缴费单位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缴费单位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7 |
缴费单位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认的 |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四条 |
|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8 |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的 |
《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款 |
|
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59 |
不缴或者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
《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第五十一条 |
|
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对用人单位处以不缴或者欠缴费额50%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用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60 |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的 |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第四十五条 |
|
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61 |
用人单位迟延缴纳失业保险费,或者逾期拒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 |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第四十六条 |
|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缴纳的,地方税务部门可以依法采取保全措施或者强制征收措施,对用人单位处以不缴或者欠缴费额50%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
|
62 |
缴费单位违反规定不缴、少缴社会保险费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五条 |
|
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对缴费单位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缴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63 |
缴费单位欠缴应缴社会保险费,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地方税务机关追缴所欠费款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六条 |
|
处2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64 |
缴费单位未按规定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七条 |
|
责令其限期代扣代缴,并可处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65 |
缴费单位提供虚假资料,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拒绝提供用工人数、工资等有关资料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一)项 |
|
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66 |
缴费单位拒绝或者阻碍地方税务机关记录、录音、录象、照相和复制与缴费情况有关资料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二)项 |
|
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67 |
缴费单位在检查期间,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资料的 |
《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三)项 |
|
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
|
税务代理 |
68 |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八条 |
|
对税务代理人处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
行政许可 |
69 |
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七十八条 |
|
给予警告;行政许可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