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的指导意见【全文废止】
甬政办发〔2021〕6号
税谱®提示:根据《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改、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 甬政办发〔2023〕65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2021年1月14日
附件
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责任分工表
序号 |
任务 |
牵头领导 |
牵头单位 |
配合单位 |
完成时限 |
||
1 |
目 标 任 务 |
新增小微企业园120个,培育“小升规”工业企业3000家。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
2025.12 |
|
2 |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 |
陈炳荣 |
市科技局 |
|
2025.12 |
||
3 |
完成“两小”企业整治提升1.5万家。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应急管理局、 市生态环境局、 市综合执法局、 市住建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2025.12 |
||
4 |
工 作 举 措 |
(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定期发布“246”万千亿级产业和前沿产业投资导向目录。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发改委 |
持续 |
5 |
定期发布《宁波市产业用地标准》,明确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准入性指标,强化产业项目准入管理。 |
陈仲朝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 |
持续 |
||
6 |
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规范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管理。 |
陈仲朝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 |
2022.12 |
||
7 |
工 作 举 措 |
(二)加强空间规划管控 |
编制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制定控制线管理办法。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发改委、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2021.12 |
8 |
推动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 |
陈仲朝 |
市发改委 |
市委编办、 市科技局、 市商务局、 市经信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2021.12 |
||
9 |
(三)加强“两小”企业综合整治 |
开展“两小”企业问题排摸,全面掌握“低散乱污”企业基本情况,建立企业数据库。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应急管理局、 市生态环境局、 市综合执法局、 市住建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持续 |
|
10 |
实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安全、违法危险场所、无证无照经营、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对标整治行动。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应急管理局、 市生态环境局、 市综合执法局、 市住建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能源局、 市消防救援支队 |
持续 |
||
11 |
实施塑料加工、铸造、金属表面处理、橡胶、紧固件、喷涂等高污染、高排放、高安全隐患行业和涉危企业综合整治行动。 |
陈炳荣 |
市应急管理局 |
市生态环境局 |
持续 |
||
12 |
(四)加强工业地块整治提升 |
全面排摸梳理全市乡镇及村级工业区块现状,建立工业区块数据库。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
2021.6 |
|
13 |
工 作 举 措 |
(四)加强工业地块整治提升 |
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小微企业园建设,建立“开发—运营—管理”新机制。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住建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发改委、 市国资委 |
持续 |
14 |
妥善解决工业用地历史遗留等问题,完善工业用地政府回收、收储及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引导零星工业区块抱团连片开发。 |
陈仲朝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 |
持续 |
||
15 |
(五)加强集约集聚提升发展 |
推动分散布局的小微企业入园集聚,严格特色产业园、小微企业园入园把关,建立企业入园审核、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发改委 |
持续 |
|
16 |
完善工业地产土地供应和建成后物业销售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小微企业园工业厂房出租政府指导定价机制。 |
沈敏 |
市住建局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 |
持续 |
||
17 |
支持园区专业化运作,积极创建星级小微企业园。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
持续 |
||
18 |
(六)加强“亩均论英雄”改革 |
完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探索评价对象从工业企业向工业区块(园区)拓展。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建立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开展低效企业达标提升行动和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商务局、 市服务业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财政局、 宁波市税务局、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市科技局、 市生态环境局、 市能源局、 市统计局 |
持续 |
|
19 |
工 作 举 措 |
(七)加强企业改造升级 |
建立大中小融通发展的企业培育梯队。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向“专精特新”发展,持续实施数字化改造行动。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
持续 |
20 |
鼓励企业强化研发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陈炳荣 |
市科技局 |
|
持续 |
||
21 |
(八)加强智慧监管能力建设 |
按照“综合+专业”的原则,建设全市统一的“工业大脑”,汇聚企业基础数据、经济运行数据和相关专业数据,实现“一企一档”,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和数据共享。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大数据局、 市发改委、 市能源局、 市统计局、 市应急管理局、 市生态环境局 |
2021.6 |
|
22 |
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安全、环保等智慧监管。 |
陈炳荣 |
市经信局 |
市应急管理局、 市生态环境局 |
持续 |
||
23 |
(九)加强行业规范与企业自律 |
支持企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助推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
沈敏 |
市市场监管局 |
|
持续 |
|
24 |
推进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探索建立企业自我公开承诺、信用监管评价、社会共同治理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
陈仲朝 |
市发改委 |
市市场监管局、 各行业主管部门 |
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