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
浙政办发〔2003〕76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学校卫生安全事关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明确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和安全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各项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OO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
省教育厅 省卫生厅 省公安厅
(二OO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今年以来,我省大中小学学生非正常死亡、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以及学校传染病疫情等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就做好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69号)精神,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稳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维护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做好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减少学生非正常死亡和群体性食物中毒、传染病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要从保障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教育、卫生和公安工作的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各级教育部门要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将此作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密切配合和指导,并确定一名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学校要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措施,落实责任。
二、加强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切实加强教育环节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当前,要突出加强四项教育:一是结合开展“四五”普法,加强法制纪律教育。要推广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青少年法制学校”等己被实践所证明的成功做法,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做到遵纪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季节、地域、环境等不同特点选择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绑架、防传染病、防食物中毒及防其他意外伤害等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健康教育。各级教育、卫生部门要指导学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巩固学生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已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防病抗病能力。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中小学也要尽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要加快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督导,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要逐个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教育、防范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生的珍惜生命教育列入德育内容,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走好人生之路。
三、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在学校规划、建设和危房改造中,统筹考虑饮用水源、食堂、宿舍、厕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安排经费,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学生生活条件,消除事故隐患。要想方设法,用一年时间基本解决学校的安全饮用水的供应问题,完成严重污染校园环境的厕所改造。凡能接通正规自来水厂管网的学校必须在2003年底前改用自来水;只能使用自备水源供水的学校,必须加强水源保护,落实好防污染和消毒措施,水质必须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安排学生饮水的专项经费,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和必要的洗手设施。对那些极易污染饮用水源、食堂、环境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要加紧改造或搬迁,彻底消灭校内污染源。各地要按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要求,抓紧对学校食堂的改造。要结合本地实际,对学校食堂改造进行分类指导,不论食堂规模大小,都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建设规划和危房改造,逐步解决校舍拥挤问题,注意学生宿舍的换气通风和卫生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将学校饮用水设施、食堂、宿舍、厕所等学校卫生基础设施作为义务教育达标验收的重要内容,予以统筹考虑。各地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改造的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工作。
四、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把学校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密切协作。要逐级签订学校卫生安全工作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措施落实,人员到岗,工作到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学校签订学校卫生安全工作责任状。各校一把手是本校校园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卫生安全、校园稳定工作负总责。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卫生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把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不得在学生中从事商业性推销活动。广大教职员工要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对发现的卫生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一定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置。要在全系统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因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卫生安全事故的,以及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报告、隐瞒不报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对学校食堂、校内食品店、学生营养餐、集中供餐企业、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和以学生为主体供应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指导学校消除可能发生食物中毒或造成食品污染的隐患,并协助教育部门对学校食堂的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法规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的监测预报,指导学校开展环境卫生和“除四害”工作,消除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危险因素。
公安部门要指导、督促学校依法落实内部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消防、交通等管理。会同卫生、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坚决取缔具有黄、赌、毒性质的娱乐场所,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不法分子。
五、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安全防范体系
各地、各类学校要借鉴“非典”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机制,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安全防范体系,形成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对问题应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早化解。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考虑学校可能发生的各种卫生安全事故,结合实际,共同研究制订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并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及时修订完善。要将学校卫生安全应急处理工作预案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之中。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学校的动态,积极防止、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要加强学校卫生安全队伍建设,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备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水平和能力。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业务指导。要确保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必需的经费,配备必要的技防设备,提高防范工作的技术水平。
六、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依法加强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有关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估体系之中,并根据工作要求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县级卫生、公安和教育部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至两次专项检查,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学校(包括教学点)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接受一次巡查(包括专项检查或督导检查)。专项检查或督导检查结果要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予以公布。各级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对违反上述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损害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任单位、责任人必要的行政处分外,卫生、公安等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
要加强对校园周边地区及校园内的综合治理工作,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诱发学生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非正常死亡事故以及可能存在事故隐患的周边环境等为重点,认真排查,摸清情况,协同工作,共同为学校教学和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小学校要在公安机关的帮助指导下建立健全基层治保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治安保卫工作,组织人员加强对校园、教职工和学生宿舍等重点部位的治安巡逻,健全门卫管理制度。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要实行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人海战术向技防为主、由外堵向内防的“五个转变”。要加强高教园区的稳定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浙江实际的高教园区安全稳定工作新机制,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