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失效】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失效】

六盘水府发〔2018〕9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一批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六盘水府发〔2024〕6号规定,全文失效

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为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围绕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板块,打造上下游联动的全产业链,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强龙头、补短板、聚集群、优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快打造七大产业板块全产业链,构建新的优势产业发展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既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强力推动、主动出击,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实施。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抓好当前项目建设的同时,着眼全局,构建符合本地区生产要素的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分步实施。


坚持轻重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轻工业的发展,坚持轻重结合、统筹兼顾,引导存量企业完善产业链,实现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突出增量、补齐短板,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突出优势、错位竞争。根据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优势及特点,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规划七大产业板块空间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相互配套、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避免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就地就近转化和效益最大化。强化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禁止国家明令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落地,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建设。


坚持市级统筹、县区主抓。强化市级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指导、考核评估作用,突出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的主体责任,全力以赴抓好七大产业板块招商引资,推进项目落地和投产,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七大产业板块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和良好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七大产业板块核心业态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5个产业板块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到2022年,全市七大产业板块基本具备较高水平的研发、生产、上下游配套能力,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纺织、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化工、现代物流产业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旅游装备、物联网产业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0亿元以上,具备100亿元产值规模的发展潜力。


二、发展重点


(一)纺织产业。围绕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加工等环节,走差别化、多种纤维混纺的特色纺织之路,努力建成西南纺织基地,打造中国西南“纺织之都”。(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责任单位:各县〔市、特区、区〕政府,有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


1.染整产业。依托我市火力发电厂的资源优势,把染整作为我市纺织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强化染整产业核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发耳产业园区30万吨/年染整项目落地,全力建设织染科技产业园。


2.纺纱产业。重点以盘北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引进涤纶、氨纶等纺织企业,形成纱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盘北经济开发区20万锭/年纺纱项目建设,帮助贵州鑫荣科棉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棉纺织项目尽快复产。


3.织布产业。支持贵州布衣针纺有限责任公司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针织、纯棉坯布、印花坯布、印花布、针织面料、提花面料等产品,培育形成织布产业集群。


4.服装加工产业。依托现有服装加工企业,积极开发高档色织衬衣、内衣、休闲装、职业正装、运动装等产品,积极引进高档床上用品、中高档服装、民族服饰等龙头生产企业,增强配套缝制加工能力,延伸服装家纺加工产业链。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以刺梨、猕猴桃为重点,兼顾茶叶、火腿、中药材、小黄姜等特色农产品,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品培育,坚持走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之路,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市生态文明委,各县〔市、特区、区〕政府,有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


1.刺梨加工产业。以红果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六枝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为延伸,布局刺梨加工产业。依托贵州宏财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刺梨加工企业,着力开发刺梨果汁、饮料、果脯、口服液、含片、SOD面膜、药品等产品,推动刺梨产业“种植—研发—加工—有机肥生产”一体化发展。2020年以前,建成与现有100万亩刺梨种植面积相配套的加工能力。


2.猕猴桃加工产业。以鲜果销售为主、加工为辅,重点依托钟山经济开发区“弥你红”生态食品加工园、特色农产品仓储交易物流园等项目,积极引进大型果品加工企业,适度发展猕猴桃果酒、饮料、果脯、果酱、休闲食品及美容等产品,有效提升猕猴桃产品的附加值。


(三)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以铝及铝加工为代表的先进基础材料,大力发展以玄武岩纤维为代表的关键战略材料,积极发展以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责任单位:各县〔市、特区、区〕政府,有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


1.铝及铝加工产业。重点布局在水城经济开发区和盘北经济开发区,依托贵州省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铝王铝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鼎昌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形成“铝水(液)—铝合金锭(棒)—铝型材—铝深加工”产业链,瞄准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大力发展下游高端产品,研发具有不同性能、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的铝镁、铝锂、铝锌等高性能新型合金材料。


2.玄武岩纤维产业。重点布局在水城经济开发区,同步推进盘北经济开发区玄武岩纤维项目建设。围绕“玄武岩原矿开发—玄武岩纤维—玄武岩纤维深加工制品—市场应用”一体化产业链,重点发展玄武岩纤维在交通和建筑工程等领域应用产品、复合管材制品,适时发展玄武岩纤维在运载工具轻量化、轨道交通领域制品,开发玄武岩纤维在新能源和环保、军工等领域制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型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完善玄武岩纤维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加强材料标准与下游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行业设计规范及相关材料应用手册衔接配套,积极争取将玄武岩纤维列入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加快玄武岩纤维应用示范。


3.前沿新材料产业。把握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趋势,关注纳入国家前沿新材料先导工程的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的发展趋势,积极引进相关实验和生产项目,拓宽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域。


(四)新型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围绕新能源动力电池,积极发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产业,引进电池应用企业,加快新能源电动汽车部件(整车生产)技术研发,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电池企业和新能源电动汽车部件(整车生产)企业;围绕煤层气及新型煤化工产业,推动煤层气抽采及加工利用,促进现有煤化工产能利用和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能源局;责任单位:各县〔市、特区、区〕政府,有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


1.电池制造产业。依托贵州合众锰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纯硫酸锰项目,发展以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为主的电池材料产业,积极引进电池级氢氧化锂、碳酸锂生产企业,形成完整的镍钴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体系。依托贵州国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手机电池项目,发展容量大、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强的非动力电池产业,支持贵州丹尼尔新能源有限公司快充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贵州东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贵州清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项目达产扩产。积极引进智能手机、智能家具、安防产品等非动力电池下游应用企业,促成消费电子产品和电池生产企业间的产销衔接。探索用市内公共交通市场换产能的模式,引进新能源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


2.煤层气加工利用产业。依托松河矿瓦斯(煤层气)地面丛式井抽采示范、金佳低浓度瓦斯提纯利用工业化示范等项目,打造煤层气“开采—提纯—输送—加工利用”产业链。加快推进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矿区瓦斯浓缩提纯液化和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扩大煤层气民用规模,建立六盘水市煤层气资源数据库系统,推动煤层气化工发展,形成“煤层气—聚丙烯—BOPP薄膜—包装材料”煤层气化工产业链。


3.新型煤化工产业。积极支持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引进新型煤化工优强企业,利用现有煤化工产能,优化升级生产工艺和产品方案,推进煤炭气化技术向大型化、长周期迈进,引导煤炭液化技术向生产高效化和产品高端化发展,力争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醇技术取得新突破。


(五)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借助打造贵州“索道之都”“南国冰雪城”等旅游品牌机遇,在钟山经济开发区布局以索道装备、房车、滑雪装备制造为主,其他装备制造为辅的旅游装备制造产业。(牵头单位:市旅游发展委;责任单位:各县〔市、特区、区〕政府,有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


1.索道产业。依托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贵州工厂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年产15—30条索道产能。以满足山岳型景区旅游、滑雪运动和承办冬奥会等重大国际赛事需求为导向,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积极开拓索道市场。提升索道缆车制造水平,成体系发展单线脱挂式索道、大跨度大运量往复索道、新型式双承载单牵引循环脱挂式索道(3S索道),吸引全球优质索道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我市,推进索道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2.房车、滑雪及山地特色旅游装备产业。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积极发展房车生产制造。统筹发展滑雪服装、鞋、滑板、手套、头盔、护臂等滑雪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休闲体育运动所需的休闲装备、训练装备、安全装备等制造业。


(六)物流产业。以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物流项目,加快构建全市现代物流业“一核两带”发展格局。围绕前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对称,引进物流优强企业,带动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市、特区、区〕政府,有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


1.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平台,坚持引进优强企业与本土企业发展相结合,鼓励贵州水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发高水平、多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搭建货物与运力、企业与物流园区对接的桥梁,促进物流信息对称,实现供需有效衔接。积极支持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接入省物流云,打通物流信息壁垒;引导智慧物流企业自营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2.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国内外具备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参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铁路作业站场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商流聚集。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公铁联运、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多种物流形态,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七)物联网产业。围绕物联网智能终端生产制造、基础平台建设和物联网在各行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责任单位:各县〔市、特区、区〕政府,有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


1.智能终端生产制造。以安防产业链为重点,支持贵州旺焱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贵州高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启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重点引进PCB线路板制造、芯片、传感器、电子原器件生产等优强企业入驻红果经济开发区,补齐安防产业链。支持贵州金指纹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指纹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促进安防产品升级换代。围绕前端技术核心、中间设计和终端生产三大环节,大力支持手机整装、平板电脑、安防产品、智能终端、晶圆体生产、集成电路封装等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企业加快发展。


2.平台搭建。推进NB—lot网络全域覆盖,进一步加强热点区域WIFI和4G/5G网络覆盖深度和无缝融合,支持和引导三大运营商集中力量尽快构建涵盖广、成本低的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以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为基础,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建立我市物联网创新研发平台。以运营商、龙头企业、研究机构为主体,围绕物联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检测和标准化工作,搭建物联网技术交流平台。


3.推广应用。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务、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优先使用本地生产的智能终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重点支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互动型消费电子产品等物联网产品的推广应用。


三、工作机制


按照“市级统筹、县区主抓、园区主战”的原则,市级建立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配套方案、一份招商计划、一张推进图表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比照市级做法,完善工作机制,抓好各区域产业板块打造,高效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


(一)一个班子。市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及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下设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7个工作组,其中:纺织、新材料、现代物流产业工作组由副市长孙文田任组长,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产业工作组由副市长何枢任组长,农产品加工产业工作组由副市长王成刚任组长,物联网产业工作组由副市长李恒超任组长。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管委会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推进相关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工作。


(二)一个配套方案。各牵头部门要及时制定各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各个产业板块发展的具体目标、工作重点、实施计划、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突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各县(市、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三)一份招商计划。各牵头部门统筹负责各产业板块招商引资工作,梳理出每个产业或产品生产制造全国前20强企业,制定招商方案,会同有关县(市、特区、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编制招商指南,绘制招商地图,挂图招商、精准招商。各牵头部门、各县(市、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要组织招商队伍及时对接,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优强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


(四)一张推进图表。各牵头部门要制定产业板块推进图表,重点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培育方向、推进路径等;指导和督促有关县(市、特区、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绘制各自产业板块推进图表,明确产业发展各节点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对年度在建项目、新引进产业项目要列出时间节点,定人定责推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根据各产业板块特点,积极争取国家、省的产业政策支持,在投资创业、项目申报、产业集聚、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资源配置、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各县(市、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支持政策。


(二)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用地保障,优先保障七大产业板块发展的用地指标;优化土地利用,对批而未供地要进行全面清理,闲置土地向产业板块集中调整使用。强化金融保障,市级财政部门要指导市内政策性担保公司组建担保联盟,对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加强企业资产、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支持优强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创业投资,建立引进创业投资类管理企业到我市设立创投基金、天使基金奖励政策,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创投基金,建立投贷联动机制。强化用电保障,各县(市、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要对企业用电成本进行认真研究,大力推进增量配售电业务,探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备电网向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延伸的路径,最大限度降低园区企业用电成本。强化人才保障,认真梳理各产业板块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质量、结构,及时组织开展培训,特别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要切实做好供需衔接,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强化调度考核。将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工作纳入考评体系中的工业发展考评专项,并适当提高权重,作为各级各部门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市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会议进行调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抓好问题整改,推动产业板块建设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达标达效;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赴各地开展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2018年10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文字解读:《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的指导意见》
日期:2018-10-15    来源:市政府办 
日前,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围绕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板块,加快产业集群培育,打造上下游联动的全产业链,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七大产业板块分别是,围绕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加工,打造纺织板块;围绕刺梨、猕猴桃、茶叶、火腿、中药材、小黄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产品加工板块;围绕铝及铝加工、玄武岩纤维、锰锂电池材料,打造新材料板块;围绕新能源动力电池、煤层气加工利用、新型煤化工,打造新型能源化工板块;围绕索道、房车、滑雪及山地特色旅游装备产业,打造旅游装备板块;围绕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公铁联运、快递物流、冷链物流产业,打造现代物流板块;围绕智能终端、物联网平台及应用产业,打造物联网板块。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七大产业板块核心业态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5个产业板块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到2022年,全市七大产业板块基本具备较高水平的研发、生产、上下游配套能力,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纺织、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化工、现代物流产业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旅游装备、物联网产业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0亿元以上,具备100亿元产值规模的发展潜力。


三、发展重点。


(一)纺织产业。一是强化染整产业核心引领作用,依托电厂水、蒸汽、电等资源,加快推进发耳园区建设30万吨/年染整项目落地分期建设。二是加快推进盘北经济开发区20万锭/年纺纱项目建设,布局和引进涤纶、氨纶等纺织企业,形成纱线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针织、纯棉坯布、印花坯布、印花布、针织面料、提花面料等产品,培育形成织布产业集群。四是积极引进高档床上用品、中高档服装、民族服饰等龙头生产企业,增强配套缝制加工能力,延伸服装家纺加工产业链。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一是着力开发刺梨果汁、饮料、果脯、口服液、含片、SOD面膜、药品等产品,推动刺梨产业“种植—研发—加工—有机肥生产”一体化发展。2020年以前,建成与现有100万亩刺梨种植面积相配套的加工能力。二是以猕猴桃鲜果销售为主、加工为辅,积极引进大型果品加工企业,适度发展猕猴桃果酒、饮料、果脯、果酱、休闲食品及美容等产品,有效提升猕猴桃产品的附加值。


(三)新材料产业。一是重点在水城经济开发区和盘北经济开发区发展铝及铝加工产业,打造形成“铝水(液)—铝合金锭(棒)—铝型材—铝深加工”产业链。二是围绕“玄武岩原矿开发—玄武岩纤维—玄武岩纤维深加工制品—市场应用”一体化产业链,重点发展玄武岩纤维在交通和建筑工程等领域应用产品、复合管材制品,完善玄武岩纤维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加快玄武岩纤维应用示范。三是围绕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积极引进相关实验和生产项目,拓宽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域。


(四)新型能源化工产业。一是重点围绕新能源动力电池,积极发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产业。积极引进智能手机、智能家具、安防产品等非动力电池下游应用企业,促成消费电子产品和电池生产企业间的产销衔接。二是依托松河矿瓦斯(煤层气)地面丛式井抽采示范、金佳低浓度瓦斯提纯利用工业化示范等项目,推动煤层气加工利用产业发展,形成“煤层气—聚丙烯—BOPP薄膜—包装材料”煤层气化工产业链。三是引进新型煤化工优强企业,利用现有煤化工产能,优化升级生产工艺和产品方案,推进煤炭气化技术向大型化、长周期迈进,引导煤炭液化技术向生产高效化和产品高端化发展,力争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醇技术取得新突破。


(五)旅游装备产业。一是依托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贵州工厂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年产15—30条索道产能,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积极开拓索道市场。吸引全球优质索道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我市,推进索道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积极发展房车生产制造。大力发展休闲体育运动所需的休闲装备、训练装备、安全装备等制造业。


(六)现代物流产业。一是坚持引进优强企业与本土企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平台。积极支持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接入省物流云,打通物流信息壁垒;引导智慧物流企业自营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二是引进一批国内外具备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公铁联运、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多种物流形态,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七)物联网产业。一是以安防产业链为重点,引进PCB线路板制造、芯片、传感器、电子原器件生产等优强企业入驻红果经济开发区,补齐安防产业链。围绕前端技术核心、中间设计和终端生产三大环节,大力支持手机整装、平板电脑、安防产品、智能终端、晶圆体生产、集成电路封装等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企业加快发展。二是推进NB—lot网络全域覆盖,进一步加强热点区域WIFI和4G/5G网络覆盖深度和无缝融合,支持和引导三大运营商集中力量尽快构建涵盖广、成本低的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以运营商、龙头企业、研究机构为主体,围绕物联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检测和标准化工作,搭建物联网技术交流平台。三是支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互动型消费电子产品等物联网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坚持“市级统筹、县区主抓、园区主战”的原则,市级建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产业搭建一个班子,建立了七个工作组;一个产业板块制定一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工作重点、实施计划、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一个产业板块制定一份招商计划,梳理出每个产业或产品生产制造全国前20强企业,制定招商方案;一个产业板块制定一张推进图表,重点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培育方向、推进路径等。


(二)做好“三个强化”。在政策支持方面,《意见》提出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的产业政策支持外,重点围绕在投资创业、项目申报、产业集聚、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资源配置、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在要素保障方面,《意见》提出了在用地、金融、用电、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在调度考核方面,《意见》提出要定期组织召开会议进行调度,加强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将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工作纳入考评体系中的工业发展考评专项,并适当提高权重,作为各级各部门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