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黔东南州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黔东南州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黔东南府办发〔2016〕39号

税谱®提示:根据《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和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黔东南府发﹝2018﹞3号)规定,现行有效

税谱®提示:根据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黔东南府办发〔2018〕43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人民政府,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黔东南州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黔东南州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全面推进提升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生产规模,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打造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现代中药材产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 国办发〔2016〕11号)、《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的通知》 ( 黔府发〔2014〕2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的通知》(黔府办发〔2015〕2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32号)等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中药因其源于自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应用在全球范围普遍兴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健康是群众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全省“五张名片”之一、大扶贫战略行动“五个一批”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进行全面部署,为我州全面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黔东南州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全省大健康产业的示范区,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做大做强我州中药材产业,对于加快全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赢扶贫攻坚战、助推贫困农户精准脱贫、促进“四化”带“三农”战略实施,推动我州与全省全国全面同步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个核心产业来抓,作为发挥大生态优势、做长板的重要工作来抓,抓住机遇,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我州中药材产业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建成黔东南州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文化名片和经济名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以“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总揽中药材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化中药材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道地特色药材为突破口,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合作社,建立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着力健全完善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实现全州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把我州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生态产业强州。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中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100万农民增收致富。


——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培育10个以上道地中药材名优品牌,打造1000亩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30个以上。打造省级园区10个,州级园区20个。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目标。到2020年,发展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以上,力争培育产值过百万元的10家以上。专业大户200户以上。


——龙头企业培育目标。到2020年,培育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10家以上。


——产值目标。到2020年,实现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过100亿元(中药材产业产值40亿元),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单品种5-6个(其中:10亿元以上1—2个,3亿元以上2—3个);全州农村居民人均来自中药材产业收入过千元,带动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组织动员和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健康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动态调节,大力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


——坚持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按照省重点发展品种布局,结合州情实际,因地制宜,发挥生态药园优势,突出民族与地域特色,以苗侗药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苗侗道地药材,打造形成一批特色品种种植集聚区,着力实现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助农增收。努力培育和引进种植、流通、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多种组织经营模式,吸纳贫困农户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建立企业和农户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坚持科技引领、品牌带动。积极贯彻科技兴药方针,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来引领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及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注重打造地标产品,全面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理念,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制药企业、战略投资集团、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落地我州,促进产业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种植基地建设。


根据我州生态气候类型和中药材地域分布特点,围绕我州市场潜力大的道地珍稀药材品种,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企业,鼓励引导州内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建基地。


1.推出一批现代化种植园区。“十三五”期间,全州各县市要全面推进中药材种植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为示范,依托种植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建设,推进产业全覆盖。丹寨、黄平、施秉、锦屏、黎平、雷山、剑河7个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及从江县打造省级园区1个以上、州级园区2个以上,非重点县打造州级园区1个以上。


2.推出一批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积极探索开展林药结合、果药结合、药药结合等复合立体种植模式,打造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十三五”期间,重点县、从江县每年以新增10000亩的种植基地速度推进,每年新增建设1000亩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3个以上;非重点县每年以新增2000亩的种植基地速度推进,每年新增建设500亩以上的规范化种植基地1个。到2020年,将黄平县、施秉县、黎平县建设成为2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大县,丹寨县、从江县、雷山县、剑河县建设成为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大县,其他县市基地建设按照5万亩的目标加快推进。


3.推出一批中药材专业乡、村。各县市要整合资源、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强化示范,着力打造中药材专业乡、专业村1-2个,发挥专业乡、专业村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抓好中药材种子种苗“源头工程”,推进我州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构建全州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


1.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鼓励引导在重点县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站,加快建立健全全州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圃,收集整理我州道地药材,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规范化繁种育苗、驯化抚育等技术研究,培育选育新品种,促进资源恢复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中药材品种的选育和认定工作,积极支持具有培育中药材种苗能力的企业生产主体从事种苗生产,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大棚育苗区和实验示范基地,全州重点繁育发展白及、钩藤、太子参、青钱柳、香药类(艾纳香、米槁等)、天麻、茯苓、何首乌、天冬、广东紫珠、灵芝、瑶浴原料药材(半枫荷、肉桂、香茅、鹰爪花、大血藤等)等12个品种,鼓励繁育发展头花蓼、淫羊藿、重楼、桔梗、白术、魔芋、葛根、前胡、元胡、红豆杉、鱼腥草、山慈菇(冰球子)、百合、苍术、金银花、银杏等一般品种,构建中药材种质资源及良种繁育体系。


3.保障苗木市场供给。加快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建设,保障基地建设用苗,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特优珍稀品种按照市场规律采取政府订单采购的方式进行。到2020年,各重点县、从江县分别建成1个以上占地300亩的苗圃区,或1万平米以上的大棚育苗区,年出苗能力至少供应5000亩以上基地建设用苗。


(三)着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新增建设一批。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其他行业转型发展中药材产业,着力新增建设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带动产业发展。


2.招商引资引入一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集团,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中药材种植和制药龙头企业,在我州建设原料药材供应基地或加工厂。


3.培育壮大一批。提升州内现有中药材企业生产力水平,搞好协调服务,培育一批引领和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支持中药材和中成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和流通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真正解决小、散、乱和销、购、储难等问题。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联合产品和技术相近的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采取资金注入、技术入股等合作形式,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


(四)着力延伸中药材产业链。


重点推动中药材加工,加强对中药材衍生品的研究开发,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融合,进一步健全中药材产业链。


1.推动道地药材加工。建立一批产地初加工生产线,促进产地药材初加工的集聚发展和规范发展。围绕效益好、市场需求量大和重点品种开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2.推进中药材现代化。鼓励支持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研发符合中药特点的粘膜给药等制剂技术,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立足苗侗医药资源优势,推动经典单验方二次开发及应用,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新产品。


3.拓宽上下游产品开发。着力加快以太子参、白及、钩藤等道地中药材品种为原料的保健品、保健用品、日用品、化妆品、药用辅料、添加剂等产品开发和生产。在此基础上,加强苗侗特色的民族新药开发。


4.实施中药材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深度挖掘中药材文化和民族医药文化,利用现代中药材产业资源和健康养生旅游业资源,探索“大数据+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旅游业”电商路子,着力打造“赏药文、品药膳、沐药浴、带药礼”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药业,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养生产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强化以科技发展来引领驱动产业发展。


1.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组建“黔东南苗侗药材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建立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与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培育,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强化对种植技术的培训,着力提升质量检测水平,重点支持基础实验室建设,开展产学研用,着力构建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2.推动中药材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记录中药材种植、加工、检测、配送、物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信息,采用二维码电子扫描技术,建立道地药材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鼓励探索开展中药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维护中药产品质量安全。


3.推动品牌建设。建立健全中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靠。强化品牌意识,以创建“萨玛兰心”品牌为突破口,立足资源优势,壮大现有优势品种品牌规模,加大对名牌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鼓励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实现接二连三的品牌影响效应,着力把我州太子参、钩藤、白及、青钱柳、茯苓等品种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六)加快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


着力加快推进中药材市场建设,破解买药难、卖药难、药材贮藏难的“三难”瓶颈。


1.市场建设目标与定位。以“双百市场”建设为契机,按照省中药材市场规划布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构建配套完善的中药材市场网络。


2.分层次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按照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凯里建设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施秉、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中药材区域性交易市场。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发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3.培育壮大市场经营力量。鼓励和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纪人融入交易市场,壮大市场经营力量。


到2020年,力争建成并投入使用凯里苗药之都现代医药物流园及施秉中药材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基本建成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中药材物流交易市场。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产业投入。


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参与、吸收外商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1.强化财政扶持。根据《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黔东南府发〔2015〕10号)精神,将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纳入州级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发展品种种植基地和园区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行支持、基础研究及重大成果产业化等领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品牌建设扶持按照《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 2017年)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发〔2015〕62号)执行。各县(市)每年县级财政要安排不低于300万元且逐年递增20%,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2.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入战略投资集团到我州创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3.强化政策配套支撑。州直各部门、各县(市)要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形成合力,加强资金和项目整合,集中捆绑投入,项目联合审批共同实施。同时各县市要加强统筹,每年将到县扶贫资金的30%以上用于中药材产业建设。


4.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的支持,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发展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发展。以扶贫开发公司为平台,为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贫困农户等提供贷款担保,利用小额信贷、“特惠贷”等政策进行贴息,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形式筹措发展资金。


(二)加强人才建设。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着力形成不同层次的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发展。


1.加强人才培养。结合产业现实需求,探索创新紧缺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培训一批紧缺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持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药材栽培、鉴定与加工相关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输出的实用性。


2.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树立以人才支撑产业、以产业造就人才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落实省、州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吸引引进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及团队入驻我州。


3.加强人才培训。拓展在职在岗培训,实施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专业合作社人员业务素质。依托“雨露计划·三位一体”、“阳光工程”等培训平台,对企业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社员、专业大户进行有序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三)保障土地供应。


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行坡耕地种药。保障中药材基地规模化建设需要。


1.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龙头企业和园区建设用地,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帮助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保障土地供应。各级政府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2.产业设施用地。中药材产业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按《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执行。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根据政策规定办理相关用地手续,保障土地供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药材产业是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药材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做到“四纳入”。把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考核目标和财政预算。二是加强机构建设。各县(市)要相应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扶贫办。三是强化部门配合。州、县各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积极努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扶贫部门牵头实施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总体规划,对重点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工信部门要支持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财政、税务部门负责对中药材重点项目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的质量管理;卫生部门负责开展药材资源普查,配合促进药材资源的保护;科技部门负责中药材基础研究、开发与利用;农业、林业部门要积极配合抓好规范化种植和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其他涉及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主动支持、积极作为。


(二)创新体制机制。


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产业内部活力,营造产业“大发展”氛围,打造产业“大发展”格局。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农户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入股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推动贫困农户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形成互利共赢、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式中药材种植,引导企业与种植户签订回收合同,实行订单式农业。积极开展中药材政策性保险,提高中药材种植抗风险能力。保障药农利益,稳固产业基础。三是建立科技特派员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按照《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贯彻落实“深入推进百千万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州科通〔2013〕26号)规定的相关科技人员,以特派员身份参与产业建设。


(三)加强调度督查。


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方式,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度督查,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调度。建立健全调度机制,各级、各部门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度协调,实行一月一调度的方式,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调度,加强协调,及时解决。二是强化督查。各县市要建立健全中药材产业工作督查制度,加强对项目立项实施、资金拨付、监管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通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三是严格考核。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把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推动落实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年终进行考核。






附件:黔东南州青钱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附 件
 

黔东南州青钱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青钱柳产业是绿色的朝阳产业,是可以实现优一接二连三的生态产业,发展青钱柳产业是贯彻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有效措施,符合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加快我州青钱柳产业发展步伐,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青钱柳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和意义


(一)青钱柳产业发展现状


1.自然分布情况。青钱柳是我国独有的冰川世纪遗留植物,分布于江西、湖南、安徽、福建、江苏、浙江、台湾、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和云南东南部等环绕缓冲之地的次原始森林中。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青钱柳价值的认知度提升,野生青钱柳遭到了掠夺性的采摘,长期的过度性破坏采集,加之保护开发的力度不够,造成野生青钱柳数量锐减,已面临濒危。目前全州野生青钱柳保有量仅有5000余株,主要分布在月亮山、雷公山区域。


2.人工种植情况。自2010年起,青钱柳人工种植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现规模种植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湘西、江西修水、浙江丽水、广西柳州等地。目前我州雷山、凯里、剑河、黄平、榕江、黎平等县(市)均有种植,种植面积近万亩,预计2016年底可发展到2万亩。


3.产业发展情况。国家卫计委于2013年10月批准青钱柳叶为新食品原料,赋予了青钱柳合法的身份进入食品(茶叶)市场,属于市场开发较晚的品种。当前青钱柳系列产品已先后通过美国FDA、日本厚生省、韩国卫生部、德国卫生部等国家质量检测,与世界各地17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江西修水发展较早;在网络销售中,以湖南、江西等地公司为主。我州现有青钱柳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48家,取得产品生产许可认证(QS) 企业有3家,近两年青钱柳叶的产量已达到50余吨,初步组建了科研团队,开发了青钱柳叶茶、酒、饮料、胶囊、面条、糕点、菜肴等系列产品,产业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风生水起的势头。但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链不健全、种植水平偏低、投入不足等问题。


(二)青钱柳产业发展前景和意义。青钱柳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名贵品种,被誉为医学界的“第三颗树”,据《中国中药资源志要》记载,青钱柳叶具清热消渴解毒之效。《全国中草药名鉴》记载:青钱柳树皮、叶、根有杀虫止痒,消炎止痛祛风之功效。中医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 被誉为“天然胰岛素”。现有的药理试验表明,青钱柳还具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脂和降血压作用。对我国5亿的“三高”人群(2014年卫生部统计),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青钱柳产业是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的产业,发展青钱柳产业可稳步推进一、二、三产的协同发展,实现接二连三的产业效应。第一,通过种植青钱柳,可在贫困山区形成一项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的大产业,从整体上带动我州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摆脱贫困。第二,通过规模化发展,可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第三,种植青钱柳可提高林地效益,保护林业生态,遏制土地石漠化。第四,通过青钱柳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品茶、赏花、观树等休闲体验旅游,丰富我州第三产业。因此,发展青钱柳产业是实施我州“大扶贫、大健康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指导思想


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以大健康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青钱柳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以加强品质、品牌建设,培育引进优质经营主体,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健全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为着力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全州青钱柳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及人工种植达10万亩,建设1万亩以上的青钱柳生态种植大县6个,种苗繁育基地3个;培育全产业链产值突破亿元的青钱柳经营企业1-2家,发展青钱柳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颁布实施青钱柳地方标准,争取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青钱柳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四、工作重点


(一)积极推进种植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生产”要求,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鼓励引导州内中小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建设基地。积极探索开展林药结合、果药结合、药药结合等复合立体种植模式,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的青钱柳种植基地,推进形成雷山、剑河、凯里、榕江、台江、黄平及黎平等县(市)为中心的种植集聚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十三五”期间,核心区各县(市)每年以新增2000亩的种植基地速度推进,各县市新增建设1000亩的规范化种植基地1个以上。


(二)切实抓好青钱柳种子种苗“源头工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利用原则,加快青钱柳种质资源圃建设,收集和保存青钱柳种质资源。加强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促进青钱柳产业可持续发展。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在雷山、榕江、剑河、黎平等县各建设1个青钱柳种苗繁育基地,保障全州10万亩青钱柳种植基地建设用苗。


(三)着力延伸青钱柳产业链。建立一批产地初加工生产线,促进青钱柳产地初加工的集聚发展和规范发展。鼓励引导企业围绕青钱柳开展精深加工,着力加快以青钱柳为原料的保健茶、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保健酒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发展以青钱柳为主题的生态观光、休闲体验观光游。


(四)加快构建青钱柳流通体系。在青钱柳种植集聚区域,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青钱柳产业发展创造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打造现代化青钱柳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配送平台和电子商务网络,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加快推进青钱柳“出山”。


(五)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建设。鼓励支持州内龙头企业组建科研团队,设立青钱柳科研所,加强与州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打造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大青钱柳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我州青钱柳提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供支撑。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的认证。


五、加强组织领导


青钱柳产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又一亮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加大对青钱柳产业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整顿,指导厂家规范生产,扶持培养3-5家有实力、基础好的州级龙头企业;工信部门要整合有关资金,积极帮助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及开展电子商务;卫生部门要将青钱柳申报列入苗药名录,安排州、县(市)苗医药院所进行青钱柳制剂研究等;扶贫、农业、林业部门要抓好青钱柳人工栽培;林业部门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加强对青钱柳野生资源的保护;质监部门要抓好青钱柳地方标准和国家地理标识保护等申报工作;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抓好青钱柳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加快推进基地(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