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滨政办字〔2022〕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滨州市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滨州市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4年)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着力发挥工业设计赋能增效作用,加快推动工业设计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开创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要求,坚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专业化发展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为工业设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力推动“滨州制造”向“滨州设计”延伸,加快打造滨州“创新创业创意高地”。
(二)重要意义
工业设计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提级增效、新兴消费扩容的客观要求。我市是工业大市、工业强市,但产品相对单一、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低价竞争激烈的情况仍然存在,推动工业设计发展,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极其重要,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十分迫切。
我市工业基础优势雄厚,制造业蓬勃发展,创新元素活跃,工业设计基础坚实;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创新成果丰厚,工业设计支撑有力;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重塑,产品提级和消费扩容潜力巨大,工业设计未来可期。
(三)基本原则
1.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按照联动发展、协同抱团的路径,将工业设计融入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推动主导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升级。
2.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设计产业梯次培育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因工业设计而更具活力,生活因工业设计而更加美好。
3.与品牌建设相融合。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增强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和品质提升的意识,促进产品终端化、高端化、功能化,打造“智者智城·志在滨州”城市品牌。
4.与链条联通相融合。以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升级为主线,发展“设计+制造+教育+活动”的产业生态模式,探索设计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助力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二、主要目标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逐步健全,设计思维和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展。2022年,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及培育企业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0家,举办政策解读宣讲、工业设计对接服务活动等10次。2023年,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及培育企业2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0家,组织设计进企业活动5次,培养引进专业设计人才30人以上。2024年,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70家。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市设计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及培育企业达到7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23家以上,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300家。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意设计中心招引高层次设计机构20家以上,服务全市中小企业15000家以上,发展成为专业人才、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功能配套等创意设计要素集聚的智创高地。
三、重点任务
(一)以创新求膨胀,培育本土工业设计机构。依托我市“十强”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本土设计研发机构。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聚焦特色产业提升,在二产上应分尽分,成立独立的三产服务业公司,积极培育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十强”产业专班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以招引求集聚,助推经济智造升级。加强与先进地区的沟通合作,招引高水平的工业设计机构和工业设计企业。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意设计中心为载体,举办设计需求对接会、共享学习沙龙,激活企业“朋友圈”,促进设计机构与市内企业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客户、信息共享,构建始于研、终于用、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意设计综合服务平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三)以平台求突破,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依托猪八戒网、京东等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企业,征集中小企业的设计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与大数据服务,实现工业设计服务精准对接。基于数字经济服务平台的集聚优势,开展“走出去”“请进来”、设计人才招引、资源对接共享等系列活动,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深化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以认定求创新,加强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建设。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工业设计中心梯次培育体系,开展专题辅导培育活动,鼓励企业建设高层次工业设计中心。举办工业设计中心政策宣贯会,邀请专家进行申报辅导和政策指导,争创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每年新增认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0家以上。发挥高水平工业设计中心在集成创新和时尚高端化的示范作用,促进工业设计的推广应用,引领企业重视设计创新,促进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五)以借促发展,提高本土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借助省工业设计协会、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等人才资源和服务平台优势,引导市外优秀设计机构走进滨州,深化交流合作,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强化领航型企业设计研发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合作协同方式,以点带面建设分布式创新驱动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以训促转型,提升企业家创新设计思维。持续做好企业家培训,紧抓我国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机遇期,提高企业家专注创新、深耕品质的能力,提升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每年邀请专家授课、外出参观学习,培养企业家和高层经营管理者的“工业设计全链创新”到“产业大设计”战略观,深化设计驱动产业、产业赋能创新创业的理念,促进工业设计“嵌入式”融入各产业集群及全产业链,形成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以育促成长,培育创意设计人才。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需求,以建设“双型”城市为切入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和同向发力。在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高校积极建设“设计+产业”创新特区,提升理论和实践的契合度;加强公共实训基地或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引进先进实训模式、实训项目和实训标准体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养设计人才;企业以项目为导向梳理设计需求,加大校企合作,提升设计人员的能力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相关院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以赛促提升,营造创意设计浓厚氛围。每两年举办一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发挥设计大赛的宣传、引导、推动作用,营造重视工业设计的氛围,为轻量化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时尚家纺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品质。鼓励企业参加“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等赛事活动,进行成果探讨和分享,与高水平设计团队智慧碰撞,提升我市工业设计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以惠促激励,优化设计产业发展环境。为实现工业设计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系统性设计服务,鼓励工业设计企业争创国家、省市重点平台(项目),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家参加“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等评选,鼓励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和晋升等。(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同联动。各责任单位明确任务职责,细化责任、路线图、时间表,确保工作落实见成效。强化横向联动支持和资源共享,帮助企业解难纾困、提质增效、释放潜力,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培育发展体系。
(二)深化合作交流。鼓励高水平设计组织(团队)与我市企业共建设计研发中心,解决行业领域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国际领先的研究开发平台和协同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支持设计服务方式创新,拓宽工业设计应用领域,培育我市工业设计领航企业。
(三)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惠企政策,支持工业设计企业争创科技研发平台。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畅通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渠道。企业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按规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