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检索
税种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土地增值税
房产税
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
车船税
资源税
契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教育费附加
车辆购置税
环保税
关税
耕地占用税
烟叶税
水利基金
文化事业建设费
工会经费
残疾人保障金
进出口税收
涉外税收
发票管理
地区
国家
青岛
安徽
北京
大连
福建
甘肃
港澳台
广东
广西
广州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波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深圳
四川
天津
西安
西藏
厦门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庆
年份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专题
政府扶持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
所得税汇算清缴
办事指南
营改增
会计处理
政府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评估
审计
资源综合利用
小微企业
并购重组
股权转让
股权激励
创业就业
纳税信用
农产品
高新企业认定
科技创新
加计扣除
残疾人
加速折旧
一带一路走出去
税收协定
个体
个人独资
合伙企业
核定征收
注师
征管
公司法
留抵退税
公积金
社保
品牌、质量
知识产权、专利
财务软件
纳税筹划
工商登记、变更
风险内控
同期资料
纳税申报
税法案例
会计考试
资产损失
特别纳税调整
租赁
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
一般纳税人
小规模
非居民企业
会计继续教育
资本市场
管理会计
非居民个人
国有企业
其他
大数据
注销
纳税申报表
财务报表
行业
新能源
房地产
建筑
运输
仓储与物流
酒店餐饮
出口退税
农林牧渔
软件与高新技术
金融与保险
商业
律师
租赁
服务
一老一小
外贸
加工与制造业
矿山
环保节能
创投
文化教育体育
咨询
创意、会展、广告
公共服务
物业
人力资源
旅游业
医疗健康生物医药
其他
开始检索
¥
.
即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
即墨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
即政发〔2017〕40号
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根据《
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 (
农加发〔2015〕5号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鲁农生态字[2016]1号)和《青岛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青农发[2016]5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规范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将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康体养生、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海、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突出特色,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即墨休闲旅游农业品牌,推动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广泛参与原则,重点突出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壮大。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将我市特色与休闲农业特点相结合,规划多个休闲农业发展精品区。精品区建设要突出本区域农业发展特色合理进行规划,将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有效融合,建设高水平的休闲农业园区,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保护生态,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原则,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四)多方融合,发展特色。加强休闲农业发展与农耕文化传承、创意农业培育、乡村旅游发展、古城古村传统民居保护、温泉开发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以农为本,打造品牌。休闲农业发展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农民为主体、美丽农村为场所,结合我市农业特点,开发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休闲路线,打造精品休闲旅游示范园区。
三、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80个,休闲农业节会发展到6个,培育青岛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带动受益群众6万户,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构建起“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层次、规模和群体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工作重点
1.依托资源合理布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规划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发展以“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点,致力打造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以河、海、山、泉等区域为重点,确立“一圈二带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一圈”即建立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圈。辐射城区周边20分钟车程所辖范围,以马山、盟旺山、小龙山为核心,以市民、工商业者、中小学生为主要消费客源,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体验、科普等消费需求。“二带”即打造沿河临海两条休闲观光农业带。以大沽河沿岸镇村为主线,突出休闲度假、滨河观光、渔事体验、河鲜品尝等特色,通过开发沽河大桥、亚洲第一翻板闸、槐树林、千亩板粟园、沿河大道等资源,初步形成集种植采摘、渔事体验、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沿河休闲观光农业集群带;以滨海大道为主线,以我市东部183公里海岸线和海滩、海产、海事文化等丰富资源为基础,发展临海休闲渔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以田横岛、田横祭海节、海洋温泉、海渔体验、海产种养科普为特色,依托国家、省和青岛市沿海开发战略项目,打造融休闲度假、温泉洗浴、海景观赏、海边垂钓、农事体验、海渔捕捞为一体的休闲产业,形成临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带。“三区”即确立三处休闲观光农业聚集区。以华盛太阳能农庄、玫瑰小镇、龙泉街道众多果蔬采摘园为主,确立三处休闲农业聚集区,发挥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果蔬规模化种植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寻源、采摘垂钓、菜园私人订制、果蔬配送等,形成观光体验、休闲健身、赏花采摘等特色休闲农业聚集区。“多点”即建立多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以蓝村稻香村水稻农耕、移风大欧村鸟笼非物质文化遗产、七级双塔、青岛蔬菜示范园、金口金阳光农业生态观光园、田瑞畜牧旅游示范区、钱谷山有机农庄等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2.彰显镇村建设特色,丰富服务功能内涵。坚持系统、全面、统筹原则,因地制宜编制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重点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加快开展示范行动,形成“处处有景点、村村有特色”的生态美丽乡村新格局。按照不同发展主题,选取在产业特色、文化特征、历史传承等方面有一定基础的镇村进行重点提升,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精品示范村。推进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培育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生态特色镇村。坚持突出人文特色,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做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加强凤凰村、雄崖所村、大欧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基础设施提升。发挥好历史文化古迹、即墨名人、古城、古村的独特优势,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村容村貌,体现韵味,提升品位。
3.实施生态提升工程,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实施“绿色即墨”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农田、林带和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生态间隔体系。实施“四荒”、沿河、沿海等植树造林工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林木种植面积。统筹建设森林公园、农业公园,进一步拓展绿色空间。加强东部山区景观林规划建设,重点打造红叶观赏区,提升东部观光旅游空间。推广农业生产绿色化,发展“畜牧养殖-沼气-绿色种植”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注重生产过程生态化管理。优化畜禽养殖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高产、高质、高效、高端畜牧业,鼓励“畜牧+休闲旅游”“畜牧+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现代渔业,规划建设海上牧场、海洋公园。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倡导绿色加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可追溯。
4.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休闲农业典范。坚持典型引路,重点围绕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农耕文明传承新方式等,加大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逐步培育推荐国家、省和青岛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典型。开展美丽田园、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引领全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蓝色证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体系,加大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升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文明、诚信、优质服务。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有序发展。根据国家、省、青岛市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运行规范,在从业资格、经营场地、接待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强化监督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逐步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加快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道路、水电、通讯、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议事日程,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要求,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合法经营,确保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在落实现有扶持政策基础上,将各级有关农业的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落实休闲农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鼓励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三)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采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工作,采取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开展集体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抵押业务以及大型农机具、存货、蔬菜大棚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等业务。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增加资产性收益。
(四)完善用地政策。依据国家、省和青岛市有关规定,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鼓励利用“四荒地”、闲置宅基地、村内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发展休闲农业。
(五)优化发展环境。各镇街要着眼于农业新动能培育,不断优化休闲农业发展环境。交通部门要支持休闲农庄在公路沿线合理设置交通导向牌。旅游部门要将国家、省、青岛市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点编入旅游地图和精品旅游线路。国土、规划、城建、环保、发改等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和加快项目审批过程;林业部门要将休闲农业示范园、点一定范围内的生态植被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对需要更新造林的优先安排造林项目,涉及野生动物养殖或野生动物经营的按行政许可规定加快办理。
即墨市人民政府
2017年7月20日
来源: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官网
【政府扶持政策】相关法规
【青农规[2017]3号】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青岛市林业局关于印发《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政办发[2015]20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的实施意见
【青农计财字[2022]17号】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通知
【青农规[2020]4号】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关于印发《青岛市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激励办法》的通知
【青农规[2020]6号】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关于印发《青岛市乡村振兴英才激励办法》的通知
【青农规[2021]1号】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青岛市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奖补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
【青自然资规(规)字[2020]7号】 青岛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
【青税发[2021]11号】 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关于税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印发《青岛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财规[2021]1号】 青岛市财政局等部门关于印发《青岛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财规[2021]4号】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乡村振兴局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青岛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农字[2019]38号】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关于印发《青岛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政字[2016]21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青政办字[2019]4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青政发[2019]30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