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青政办发〔2011〕38号
税谱®提示:根据《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 ( 青政字〔2020〕1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关键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89号)精神,加快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面向高端转型升级,提高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按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坚持存量提升和增量培育、主动作为和积极服务、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全面推进和重点支持、定向招商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产业链配套企业,培植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为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0%以上,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初步构建起以机械装备、汽车、轨道交通、船舶及海洋工程、航空五大板块为重要支撑点的产业格局。
2.高端装备研制取得突破。以高速动车、新能源汽车、风力和核电等新能源发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精密数控机床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逐步提高自主制造比例,形成一批拳头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20%以上。
3.初步形成“海、陆、空、智、新”6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空:航空装备产业基地;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新:新能源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全部通过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组建一批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前沿创新技术,高端装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5.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推进设计仿真和优化,建立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平台,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体系,规模以上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5%; 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基本实现全流程集成应用,关键工序数控化比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产品中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全业务流程环节信息化的协同集成。
二、发展重点
(一)机械装备。在抓好传统机械装备转型升级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
1.智能制造装备。依托软控股份、佳明测控、雷沃重工、永基重工、华东机械、美光机械、科瑞特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新型传感器与仪器仪表、柔性制造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轮胎成套制造设备及控制系统、高效农业机械等。
2.智能电网设备。依托青变集团、恒顺电气、东软载波、特锐德等企业,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配电设备、智能用电设备及巨型储能设备等。
3.新能源发电装备。依托华创风能、中科盛创、庄明核电、昌盛日电等企业,以高效节能、清洁环保、智能化为目标,重点发展3.0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核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等。
4.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依托新天地环境、天人环境、海诺水务、大唐海水淡化、华拓电力环保等企业,重点发展城市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备、脱硫脱硝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再利用设备、规模化海水淡化设备等。
5.关键配套“三基”产品。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速链传动系统,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等11类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重点发展铸造工艺、锻压工艺、 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等6类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重点发展关键金属材料、大型成套装备用关键铸锻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特高压绝缘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用大功率锂电池材料,玻璃纤维材料、高档粉末冶金材料等高品质结构材料;新型焊接材料、超硬刀具材料、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润滑剂等高品质工艺材料。
到2015年,全市机械装备产值达到4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左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产业技术工艺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水平,培育1-2个国际品牌,力争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5项以上,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400项以上。
(二)汽车及零部件。依托一汽青岛汽车厂、上汽通用五菱、重汽集团专用汽车、青特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中重型卡车、轻型卡车、交叉型乘用车、高等级公路运输车辆、市政作业车、机场油田用车和军用车等;适时引进高档乘用车,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型汽车研制;重点发展车用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等配套零部件。依托海霸能源、宏耐新能源、乾运高科等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电动客车、轿车、警用车、观光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
到2015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5000辆以上,初步形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
(三)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南车四方股份、南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北车四方车辆研究所等企业,围绕高速、重载、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高速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和试验研发体系,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完成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实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重大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加速提升牵引传动及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轮轴及驱动系统、转向架及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及气动力学技术的综合能力。
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23%左右。青岛地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1.船舶。依托北船重工、武船重工、扬帆船舶等企业,重点发展20万立方米以上LNG船、大型油轮及集装箱船、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及满足IMO、IACS新标准及新规范的新船型;海峡大型高速客货运输船、两岸通航适用型客滚船、江海直达多用途船;大中小兼备的系列化游艇、豪华大型游艇;船用动力设备、电气设备、通信导航设备及甲板机械设备;符合国际新规则要求的节能、环保、安全高效、智能化的船用配套设备等。依托中集集装箱、马士基等企业重点发展干货集装箱、散货集装箱、液体货集装箱、冷藏箱集装箱,以及特种专用集装箱等。
2.海洋工程。依托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麦克德莫特等企业,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求,重点发展大型海上浮式结构物、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关键设备与系统,掌握核心关键设计建造技术,提高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到2015年,船舶及海洋工程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船舶、集装箱及配套产值600亿元,海洋工程及配套产值200亿元。建成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善、国内竞争力较强的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五)航空装备。依托国家有利政策和美国海利、俄制直升机等已落户项目,推进海利B-2B系列直升机、V750无人直升机生产及改型升级,积极引进美制直升机、欧制直升机组装项目,支持直升机研发和整机生产。发展飞机零部件配套产业,以减速器、机身框架、蒙皮、飞行仪器及航空标准件、发动机短舱、水平尾翼配套等为重点,不断扩大机载成品、锻铸件等配套范围和规模,带动航空用新型复合材料、铝合金、电连接器等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的发展。
到2015年,航空装备产值力争达到50-10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承载基地,打造以航空研发、航空制造、航空服务、航材物流、航空培训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的通用航空产业园。
三、工作措施
(一)鼓励支持骨干与中小配套企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集聚发展。做强做大一汽青岛汽车厂、上汽通用五菱、南车四方股份、北船重工、汉缆集团、青特集团、庄明能源、海霸能源等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领军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调整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向“专、精、特”方向发展,主动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和以技术、品牌、零部件为主导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布局科学、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若干装备制造业现代产业聚集区。
(二)全力抓好定向招商实现跨越发展,切实抓好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知识、先进理念,作为推进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重点跟踪发达国家和地区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转移趋势,加大定向招商力度,重点引进装备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的大项目、大投资,吸引更多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型跨国企业参与我市重大成套装备项目的开发生产,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我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库及重点项目跟踪调度制度,重点推进风电项目、核电项目、盾构机项目、海洋工程项目、新能源汽车项目等一批支撑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的重大项目,着力增强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后劲。
(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完善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依托我市现有国家和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集中优势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精密加工工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引导企业立足于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为重大技术装备行业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提供平台和支撑,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加快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业的中高级技工队伍、研发专家和团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集聚一批领军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四)坚持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发展融合。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虚拟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数控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流程和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两化融合水平。引导和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智能制造、精益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尝试应用并行工程和协同制造、网络化制造等下一代生产和制造模式。
(五)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现代装备制造业服务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制订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搭建融资担保、创业指导、教育培训、市场推介、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等服务平台,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强化土地、资金、水、电、气等要素保障,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定向招商重点项目的规划定点、征地、环评等前期工作,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促进项目早日落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政策,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整合现有工业类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其中被认定为国家或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项目,将列入青岛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财政扶持名单,并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经信部门参照《山东省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财政扶持办法(试行)
》给予资金资助。落实好国家和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增值税转型政策、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鼓励订购和使用我市国家或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及国家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实现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跃升。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