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内,但不承担任何动态驾驶任务和接管的用户。
附件2
无驾驶(安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数据采集要求
序号 |
数据项 |
数据内容 |
数据等级 |
数据精度 |
采集频率 |
采集精度 |
数据说明 |
1 |
车辆识别 代号 |
车辆Vin号 |
I型数据 |
/ |
/ |
/ |
车辆制造商指定的车辆识别代码 |
2 |
时间 |
UTC时间 |
I型数据 |
毫秒 |
/ |
/ |
时间标记 |
3 |
车辆运行 信息 |
车辆速度 |
I型数据 |
0.01km/h |
≥10Hz |
0.01km/h |
轮边线速度或其他方式获取的车辆速度 |
4 |
车辆横向加速 |
I型数据 |
0.01m/s2 |
≥100Hz |
0.01m/s2 |
车辆上某点的矢量加速度在Y轴方向上的分量 |
|
5 |
车辆纵向加速度 |
I型数据 |
0.01m/s2 |
≥100Hz |
0.01m/s2 |
车辆上某点的矢量加速度在X轴方向上的分量 |
|
6 |
车辆横摆角速度 |
I型数据 |
0.1o/m |
≥100Hz |
0.1o/m |
事件前和事件中车辆相对Z轴角度的变化,顺时针为正,适用于具有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车辆 |
|
7 |
航向角 |
Ⅱ型数据 |
0.1° |
≥100Hz |
0.1° |
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车辆航向角 |
|
8 |
车辆行驶的位置信息 |
I型数据 |
0.0000001° |
≥10Hz |
≤20cm,rms |
WGS84下车辆行驶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
|
9 |
车辆状态 信息 |
自动驾驶状态 |
I型数据 |
/ |
≥10Hz |
/ |
车辆是否处于自动驾驶、人工驾驶、介入接管、主动干预等状态 |
10 |
转向信息 |
Ⅱ型数据 |
0.1°/Nm |
≥100Hz |
0.1°/Nm |
实际的转向盘转角/扭矩 |
|
11 |
制动信息 |
Ⅱ型数据 |
1% |
≥100Hz |
1% |
车辆制动状态 |
|
12 |
灯光信息 |
Ⅱ型数据 |
/ |
≥100Hz |
/ |
自适应灯光系统、远光灯、近光灯、前雾灯、后雾灯、危险警示灯、左转向灯、右转向灯、刹车灯、倒车灯等灯光状态 |
|
13 |
油门信息 |
Ⅱ型数据 |
1% |
≥100Hz |
1% |
油门踏板开度 |
|
14 |
提示信息 |
Ⅱ型数据 |
/ |
≥100Hz |
/ |
声、光、触觉提示 |
|
16 |
车辆外部 信息 |
交通信号灯状态 |
I型数据 |
/ |
≥10Hz |
/ |
/ |
17 |
车辆前方影像 |
I型数据 |
≥720P |
30fps |
高画质、 低压缩 |
车辆前方至少100m,可视角至少为120°的场景影响数据。 |
|
18 |
车辆环视影像 |
Ⅱ型数据 |
≥360P |
30fps |
高画质、 低压缩 |
/ |
|
19 |
感知交通参与者 |
I型数据 |
/ |
≥10Hz |
/ |
道路上其他交通参与者,如乘用车、商用车、自行车、二轮车、摩托车、行人等 |
|
20 |
感知交通参与者相对位置(X向)信息 |
Ⅱ型数据 |
0.1m |
≥10Hz |
0.1m |
/ |
|
21 |
感知交通参与者相对位置(Y向)信息 |
Ⅱ型数据 |
0.1m |
≥10Hz |
0.1m |
/ |
|
22 |
感知交通参与者相对速度(X向)信息 |
Ⅱ型数据 |
0.1km/h |
≥10Hz |
0.1km/h |
/ |
|
23 |
感知交通参与者相对速度(Y向)信息 |
Ⅱ型数据 |
0.1km/h |
≥10Hz |
0.1km/h |
/ |
|
24 |
人机状态 信息 |
乘客状态 |
I型数据 |
≥720P |
30fps |
高画质、 低压缩 |
车辆行驶时乘客状态视频 |
25 |
其他信息 |
车辆故障信息 |
Ⅱ型数据 |
/ |
≥10Hz |
/ |
/ |
26 |
车辆接受的远程控制指令 |
Ⅱ型数据 |
/ |
≥10Hz |
/ |
/ |
|
27 |
行驶里程 |
I型数据 |
0.1m |
≥10Hz |
0.1m |
/ |
附件3
无驾驶(安全)员智能网联汽车模拟仿真测试
一、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无驾驶(安全)员的智能网联汽车模拟仿真测试的试验要求、通过要求及试验项目。
二、试验要求
(一)测试实现方式要求
1.模拟仿真测试应当通过硬件在环测试(HIL)的方式进行。
2.测试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网联汽车实际所搭载的自动驾驶算法控制器在环模拟。
3.被测对象应当能够提供仿真平台所需的各类接口和对应协议。
(二)测试场景要求
1.依据企业声明的ODD范围,进行超出ODD范围的边界场景泛化,进行超出ODD响应测试。
2.依据本方案规定功能安全要求,进行部件及系统失效场景泛化,进行失效响应测试。
3.据企业申明的最小风险策略,进行最小风险策略模式的场景泛化,进行最小风险模式测试。
4.依据企业声明的紧急接管策略,进行紧急接管策略模式的场景泛化,进行紧急接管执行测试。
(三)测试平台要求
1.试验平台应支持实时仿真测试。
2.试验平台应至少支持单一场景仿真试验。
3.试验平台应支持设计运行范围及其边界的各类场景构建。
4.试验平台可具备传感器仿真建模能力,例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导航定位单元、惯性测量单元等。
5.试验平台应具备车辆动力学仿真建模能力,支持仿真测试动力学模型所需的基础参数配置,并确保仿真测试中所用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具备可信性。
6.试验平台应具备评价模块,能够对被测对象的测试结果进行评定,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是否违反交通规则、是否发生碰撞等功能。
7.试验平台应支持对仿真试验结果的可追溯性,具备测试过程回放功能和试验结果数据记录功能。
8.试验平台应具备一定置信度,验证置信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平台自我验证。
三、通过要求
1.所有的功能仿真试验项目都应由自动驾驶系统和算法完成,试验期间不应对系统和算法进行任何变更调整。
2.被测对象进行功能仿真试验时,在参数设置一致的情况下,多次测试结果应保持一致,每个具体测试场景至少测试2次。
3.被测对象应符合无人化安全设计,按照设计规范在系统发生失效时执行报警、功能降级、执行最小风险策略等。
4.单一场景仿真试验项目测试通过率要求为100%,且符合其设计运行条件的通过要求。
附件4
无驾驶(安全)员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测试
一、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无驾驶(安全)员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测试的试验要求、通过要求及试验项目。
二、试验要求
(一)试验设备要求
为保障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测试的试验安全,试验过程中可采用相关的测试目标替代物来代替真实目标。封闭场地测试的试验设备精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1.运动状态采样和存储的频率至少为50 Hz;
2.视频采集设备分辨率不小于(1920×1080) 像素点;
3.速度采集精度至少为0.1 km/h;
4.横向和纵向位置采集精度至少为0.1 m;
5.加速度采集精度至少为0.1 m/s2。
(二)试验场景要求
1.试验场景应覆盖超出ODC或ODC边界上无法继续执行DDT系统后援等典型安全要求。
2.试验场景应覆盖自动驾驶系统失效、超出ODD范围、紧急接管人员主动干预等系统交互的安全要求。
三、总体通过要求
1.试验车辆自动驾驶功能应遵守交通法律法规;试验车辆应符合无人化安全设计,按照规范在系统发生失效时执行报警、功能降级、执行最小风险策略等;
2.单一场景试验项目测试10次,通过率要求为100%,应符合其设计运行条件的通过要求。
四、试验方法及项目
(一)超出ODD响应试验
1.试验方法
模拟超出ODD边界的实车场景,并触发相应执行响应。
2.试验场景
依据企业声明的ODD范围,选择超出ODD并能触发最小风险策略的典型场景,进行超出ODD响应场地测试。
3.通过要求
试验车辆因超出ODD范围无法执行DDT进入最小风险状态,应按照设计规范执行报警、功能降级、执行最小风险策略等,不应发生碰撞、偏离试验道路。
(二)失效试验
1.试验方法
试验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以试验速度进入试验道路,采用故障注入或断开物理连接的方式使系统或部件进行失效,开展失效试验。
2.试验场景
失效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系统失效、感知系统失效、定位系统失效、决策系统失效执行系统失效等典型场景类型。
3.通过要求
试验车辆在进行失效试验时,应按照规范要求在发生系统及部件失效时执行报警、功能降级、执行最小风险策略等,不应发生碰撞、偏离试验道路。试验车辆运动过程中执行功能降级的,需对功能降级策略安全要求进行测试,在试验车辆运行路线上增加避撞场景,试验车辆不允许发生碰撞。
(三)最小风险模式测试
1.试验方法
通过场景模拟方式,触发最小风险策略,并进入最小风险模式测试。
2.试验场景
依据企业声明的所有最小风险模式,选择道路典型场景进行最小风险模式场地测试。
3.通过要求
试验车辆应按照设计规范执行最小风险策略模式,不应发生碰撞、偏离试验道路,并及时开启警示交互信息。
(四)紧急接管执行测试
1.试验方法
通过场景模拟方式,触发紧急接管需求,并及时响应执行合理的紧急接管。
2.试验场景
对于企业声明的紧急接管模式,选择道路典型场景进行紧急接管执行测试场地测试。
3.通过要求
试验车辆因紧急接管需要,进入紧急接管模式,执行紧急接管人员操作,过程中紧急接管操作合理,紧急接管模式可靠安全,能够使车辆进入安全状态。
附件5
无驾驶(安全)员智能网联汽车实际道路连续测试
一、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无驾驶(安全)员的智能网联汽车实际道路连续测试的试验要求、测试方法和通过要求。
二、试验要求
(一)测试设备要求
测试设备应支持记录安全策略执行以及试验车辆未满足试验通过要求的时刻。
(二)试验数据记录要求
1.试验车辆的控制模式,例如人工驾驶模式、自动驾驶模式等;
2.试验车辆周边的交通状态视频信息;
3.试验车辆运动状态参数:
(1)试验时间轴;
(2)试验车辆位置信息;
(3)试验车辆纵向速度;
(4)试验车辆横向速度;
(5)试验车辆纵向加速度;
(6)试验车辆横向加速度;
(7)试验车辆横摆角速度;
4.试验操作人员及人机交互状态(试验人员面部、仪表盘、方向盘、中控屏、踏板等)的视频及语音监控信息;
5.试验里程及时长。
(三)试验设备精度要求:
1.运动状态采样和存储的频率至少为50 Hz;
2.视频采集设备分辨率不小于(1280×1080) 像素点;
3.速度采集精度至少为0.1 km/h;
4.横向和纵向位置采集精度至少为0.1 m;
5.加速度采集精度至少为0.1 m/s2。
三、测试方法
1.在单次连续试验过程中,试验车辆进入试验道路且试验人员通过专用操纵方式激活自动驾驶功能时,该单次连续试验开始;试验车辆沿试验道路行驶,在完成单次连续试验设定计划后,该单次连续试验结束(设定计划是指单次连续试验中根据试验车辆自动驾驶功能和试验道路所设定的试验计划)。
2.应分别在试验车辆自动驾驶功能可被激活的试验环境进行试验,不同类型试验环境间的有效试验里程应独立进行记录。
3.若试验车辆自动驾驶功能在光照度低于50 lux的条件下可被激活,则应进行夜间试验。
注:白天试验时段为日出时间点到日落时间点之间的时段,夜间试验时段为日落时间点至第二天日出时间点之间的时段。日出时间点与日落时间点以当地气象局发布信息为准。
4.经过若干次单次连续试验累计的有效试验里程总和至少应为1000km,且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若试验车辆自动驾驶功能可在白天和夜间被激活,则白天时段有效试验里程总和不少于 750 km,夜间时段有效试验里程总和不少于 250 km;
(2)若试验车辆自动驾驶功能仅可在白天或夜间被激活,则仅在自动驾驶功能可被激活的时段进行试验。
四、通过要求
1.测试车辆不应出现交通违法行为以及因车辆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
2.测试车辆执行最小风险策略前无人工干预(紧急接管人员触发安全策略除外)和人工接管。
3.测试车辆性能应满足预期实际智能网联汽车功能需要,紧急接管人员通过远程监控平台触发安全策略的次数不高于1次/百公里。
4.测试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应避免紧急制动。
5.试验车辆应根据交通情况合理的选择行驶车道和车速,且不应影响交通安全和妨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保证正常通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