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食品名市的实施意见
德政办发〔2025〕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发挥我市食品产业优势,着力打造食品产业发展新高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食品名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按照“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发展思路,逐步构建完整食品产业链条,打造优势凸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食品名市。到2027年,全市食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市食品形成1500亿级产业规模。在优势产业领域新增年营收过亿元企业130家,其中,过10亿元的15家,过30亿元的2家,过50亿元的2家,过百亿元的2家,打造2—3家上市公司,叫响京津冀鲁“中央厨房”、“食安德州”、“德州味”、“中国北方‘食谷’”等区域品牌。
二、重点工作
(一)着力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推进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抓住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协同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和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种业阵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总产150亿斤以上。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优化蔬菜产业布局,建设绿色蔬菜基地,推进蔬菜设施提档升级,蔬菜种植面积不少于160万亩,产量稳定在700万吨以上。围绕生猪、肉鸡、奶牛等核心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链主企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打造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企业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肉蛋奶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稳定淡水池塘养殖,积极开发宜渔“三荒”资源,推动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9万亩,产量不低于6万吨。鼓励支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自建基地、订单基地等方式,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稳定原料供应,保障质量安全,提升品质水平。积极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创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以下各项工作任务均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二)着力推动食品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加快推动食品产业从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型,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围绕“食品+”的理念,进一步打通食品产业与装备制造、产品包装、医药保健、冷链物流和动物饲料等产业的关联通道,到2027年,粮油深加工规模达到350亿元,肉制品加工达到250亿元,功能食品达到150亿元,食品调味料、饮品饮料分别达到100亿元,休闲食品达到50亿元,加快形成产业链健全、集聚式发展、集群式崛起的新格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布局食品产业,强化“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分行业培育一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层次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的产品,鼓励支持企业更新换代高效稳定、精确可靠的先进设备。在培强10家链主企业和18家关键企业的同时,再集中精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建立“金字塔”式企业成长梯队。到2027年,新增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以上,全市每年新增(新纳统)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新上技改项目50个以上,技改投资达到35亿元。抓好食品加工企业梯度培育,各县(市、区)每年重点帮扶培养2个以上成长型企业,力争当年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着力提升“一区多园”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统筹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县级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聚焦高品质、深加工、新业态,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产业项目优先投向园区,着力打造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产业发展平台格局。紧紧抓住省部共建、国家级园区的“金字招牌”,重点招引一批代糖(无糖)食品、膳食纤维、预制食品、特医食品等符合我市实际、未来前景较好的细分产业,积极引入食品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企业、食品包装企业、食品装备企业、连锁餐饮企业、网络电商平台。支持县(市、区)建立若干特色园区,每县每年招引2个以上过亿元食品产业项目进入园区。采取区中园的方式规划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德州味”产业园、宠物食品园、电商产业园、冷链物流产业园及食品包装产业园,建立食品创新研发中心、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检测中心等配套平台,打造功能完善、设施完备、服务配套的产业集中区。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在重点项建、金融扶持、土地保障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实现“一区多园”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市振兴乡村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着力强化食品产业品牌培育
市、县主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多方共建,进一步完善以“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县(市、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和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的“1+12+N”的品牌体系。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组织开展“德州味”授权企业产品品牌评选,力争到2027年,“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达到150家以上。搭建德州农业食品会展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功能融合的展销模式,积极探索举办食品、设备和技术领域各类创新交流等活动。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交会)、“好品山东”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黄河大集”农产品交易会、“德州味”农产品展销会等省内外农产品展会活动,扩大“德州味”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大做强“五星德粮”粮油区域公用品牌,促进我市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挖掘食品文化资源,扩大“金丝小枣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德州宴”等特色活动规模和层次。实施“老字号涅槃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老字号企业在街区、社区、交通站点开设体验店、展示区,进一步提升老字号影响力。聚焦乐陵小枣、武城辣椒、乐陵杨安镇调味品、夏津桑黄等地方“土特产”,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与研发、品牌建设等措施,把“土特产”发展成为“大产业”。积极宣传推介德州扒鸡、德州黑驴、平原鸽子等特色产品,支持企业讲好品牌故事,加快食品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于一体的独特德州美食文化。(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着力搭建食品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鼓励引导综合实力强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速形成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施智能化改造,以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招才引智政策标准,努力招引行业创新团队和一流技术人才落户。鼓励食品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优秀技术人才,增强人才归属感。支持食品企业建立创新研发团队,增强研发能力,赋能企业产品迭代升级。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食品专业较突出的高校院所合作,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依托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搭建国际食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平谷农业硅谷等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适用技术、加工工艺,研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新资源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特医食品,加快产品向安全、优质、方便、健康、营养方向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守牢“食品安全”生命线,健全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追溯体系,积极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搭建开放共享的食品检验检测平台,重点集聚一批国内先进检验检测资源,积极对接国际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提供食品抽样检测、标准化研究等。提高农产品质量监测批次,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量、质量双提升,确保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98%以上。持续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大力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工作。强化食品生产过程监管,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合理确定企业监督检查频次。搭建食品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平台,链接各个行业的专业机构与全领域专家,指导、培育优质农产品,为企业提供智慧、全面、专业的质量保障“一站式”服务。(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着力配套完善食品产业链条体系
积极推进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承载城市,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建设标准化生鲜冷藏、冷冻食品配送中心。发展主食加工、净菜配送、观光工厂等业态,优化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分级包装、储藏保鲜、预冷烘干等水平,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购置冷链物流设施、冷藏车,对专业从事生鲜冷藏、冷冻食品配送的合法物流车辆,给予市内通行和停靠等便利条件。支持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对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高标冷库等设施用电,可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冷链物流项目生产性电气用能与工业同价。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电商总部、区域总部或区域性服务功能设施落户我市。以电商产业园为引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精准引流,推进平台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社区电商等错位发展,促进食品产业集群与电商融合发展,持续扩大我市食品品牌线上影响力。(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国网德州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食品名市建设由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单位协同推进,确保政策落地。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扶持政策,支持食品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区域发展机遇,重点引进粮油、肉制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调味料、饮品饮料等领域项目,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推动食品加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项目建设,将其作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年”的重要行动,创新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快速推进、早见成效。(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